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讲话:政策落实与绿色发展

作者:扛起拖把扫 |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备受关注。在2024年3月的林业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一江永续北送"。

深刻理解秦岭生态保护的重大意义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横跨、两省,总面积达60万公顷。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秦岭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更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秦岭生态保护关系到汉江、丹江水质安全,直接影响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保障;保护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对调节气候、维持地区水资源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岭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得到有效保护。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讲话:政策落实与绿色发展 图1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讲话:政策落实与绿色发展 图1

建立健全秦岭生态保护政策体系

结合新修订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我省已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完善规划体系

围绕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目标,省政府组织编制了《秦岭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到203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85%以上的发展目标,并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生态保护项目。

(二)强化制度保障

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建立领导干部重大生态事件责任追究机制,对造成生态破坏的实行终身问责。这些制度创新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严格执法监督

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要求,严厉打击乱采滥伐、乱占滥用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2024年1季度已查处涉秦岭违法案件15起,罚款30余万元。

抓牢关键领域持续改善生态质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加强生态系统修复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工程,推进渭北旱塬、陕南浅山丘陵等区域植被恢复。预计到2025年完成营造林10万亩。

(二)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汉江、丹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这些措施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绿色产业,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致富。去年全省生态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30万群众稳定脱贫。

(四)推进信息化管理

建设秦岭生态保护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重点区域全天候监管。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等方式,构建空地一体监测体系。

强化科技支撑与国际

加强生态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深化与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省份的生态保护协作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制度。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讲话:政策落实与绿色发展 图2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讲话:政策落实与绿色发展 图2

构建全社会共治共享格局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开展生态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我们将按照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巨中成企业家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