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人与法定继承顺序:了解我国继承法律制度的关键点

作者:流失的梦 |

继承,是指一个人在其死亡后,将财产、权益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传递给与其有亲属关系的其他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我国,继承法律制度是维护公民继承权利、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法定继承和法定继承顺序是继承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了解和掌握这两者的关键点,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法定继承

1. 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点

法定继承,是指在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范围内,继承人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份额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法定性等特点。

2.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我国继承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继承:

(1)被继承人的配偶;

(2)被继承人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寄养子女;

(3)被继承人的父母;

(4)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包括同辈间、异辈间的兄弟姐妹;

(5)被继承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6)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继承顺序方面,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其他亲属。

3. 法定继承的遗产处理

在法定继承中,遗产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继承人协商处理:继承人协商一致,可以按照协商的内容处理遗产;

(2)继承人委托代理处理:继承人委托代理人代理处理遗产;

(3)法定继承人各自继承:根据法定继承顺序和份额,各继承人分别继承遗产;

(4)法定继承人集中继承:继承人协商一致,可以集中继承遗产。

法定继承人与法定继承顺序:了解我国继承法律制度的关键点 图1

法定继承人与法定继承顺序:了解我国继承法律制度的关键点 图1

法定继承顺序

1. 法定继承顺序的概念和特点

法定继承顺序,是指在继承法规定的继承人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份额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法定性等特点。

2. 法定继承顺序的顺序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顺序如下:

(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兄弟姐妹;

(5)祖父母、外祖父母;

(6)其他亲属。

3. 法定继承顺序的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继承顺序可能会因为继承人的死亡、放弃继承权、被排除继承权等原因而发生变化。继承法规定,继承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放弃继承权:

(1)放弃继承权的书面声明;

(2)放弃继承权的、信函等口头声明;

(3)因经济困难放弃继承权的;

(4)放弃继承权后,又改变主意,希望重新继承的。

法定继承和法定继承顺序是继承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两者的关键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法律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当事人提供准确、清晰、简洁的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巨中成企业家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