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干部兼职问题排查与整改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数量迅速,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部分社会组织的干部人员在兼任职务的过程中存在纪律性不强、职责不清等问题,部分人甚至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发文强调社会组织领域"裸官"治理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地开展社会组织干部兼职情况排查整改工作。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取酬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各地民政部门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理事、监事等人员是否违规兼职取酬开展了全面清查。通过这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一些违反政策规定的社会组织人员被要求辞去兼任职务,严控新增兼职行为。
为何要开展社会团体兼职情况自查
1. 规范政治生态的需要
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干部兼职问题排查与整改 图1
社会组织干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如果干部人员在兼任职务中出现违规取酬或者以权谋私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群众基础。
2.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通过全面排查社会组织干伍兼职情况,可以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监督制度和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清理,防止"带病上岗"。也能有效遏制权力寻租行为,减少利益输送现象。
3. 维护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社会组织的生命力在于规范运作和社会公信力。只有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干部监督,才能确保社会组织高效运转,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各地开展自查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 全面部署排查工作
某省市民政局联合委组织部、纪检监察工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社会组织对本单位人员兼职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仅2023年上半年,该市就有58名违规干部被要求辞去兼任职务。
2. 强化政策宣传教育
各地通过组织专题学习会、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和相关配套文件的学习宣传。某区民政局还制作了《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明白卡》,分发给所有社会组织从业人员。
3. 完善制度建设
针对发现的问题,各地及时修订完善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某市要求新增兼职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建立履职情况报告制度。
4. 查处违规行为
对于排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各地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2023年1-9月期间,全国共查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违规兼职案件87起,56人受到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
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持续不断的排查整改和制度完善,目前各地社会团体干部兼职问题已得到初步遏制,干伍作风明显好转。主要体现在:
违规兼职取酬现象大幅减少
干部履职更加规范
社会组织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监督制约机制日趋完善
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干部兼职问题排查与整改 图2
下一步工作打算
1.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2. 健全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监督制度,加强对干部兼职行为的事前把关、事中监管和事后追责。
3. 强化日常监督
建立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
4. 严肃查处典型问题
对顶风违规的行为"零容忍",持续释放强烈震慑信号。
规范社会团体干部兼职行为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制度执行,严格监督管理,确保社会组织领域风清气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