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特别是在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了一系列文化和生态保护的政策和实践,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
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且成果丰硕。早在2027年6月,原文化部批复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中国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又被评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为了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泉州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保护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市人大会还出台《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图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泉州注重从细微处着手,让文化遗产保护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城乡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在社区活动中融入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除了单纯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外,泉州市还积极探索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发展路径。2023年1月起正式施行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条例立足泉州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明确提出加强文旅发展统筹规划,鼓励和支持发展世界遗产游、非遗游、古城游、乡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滨海文化游、体育文化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业态。
在具体实践中,泉州市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在餐饮业推广具有泉州特色的非遗小吃;在住宿业打造融合闽南建筑风格的主题酒店;在交通领域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专线;在购物环节推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泉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旅游资源,泉州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安溪铁观音: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泉州市重要的文化名片,安溪铁观音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9年,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包含铁观音制作技艺等6个福建省项目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系列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泉州市委市政府和安溪县政府长期以来对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茶园管理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在制作工艺上保持传统技法,培养非遗传承人队伍;在市场营销中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安溪铁观音的国际影响力。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图2
通过这些努力,安溪不仅保护了宝贵的茶文化技艺,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充分证明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泉州经验的启示
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泉州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发挥了主导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热心公益的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基金会、开展志愿服务等形式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2. 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统一:泉州没有将文化遗产简单地放在博物馆里供人观赏,而是通过融入现代生活、转化为旅游资源等实现了活态传承。这种创新性的保护模式既保证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又增强了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3. 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相协调:泉州市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提升;也确保了文化传统的原真性不受市场因素的不当影响。
4. 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相结合: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既有全球视野,又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又立足本地实际,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保护模式。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虽然泉州市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进一步细化相关条款,增强可操作性和约束力。
2. 推动科技赋能保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馆、开发虚拟现实展示平台等,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互鉴活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4.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非遗项目传承人、文物保护专家、文化管理干部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5. 完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政府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等新模式;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就能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泉州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探索更多有益经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泉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不仅需要激情和理想,更需要智慧和行动。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文化力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